文 | 听风听雨 绫小路義行
编辑 | Mr.Disco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6日,《画王》杂志创始人王庸声先生去世,享年92岁。王庸声先生是中国新型连载漫画的开拓者,无数读者和作者因为他创办的杂志爱上漫画。永别之际,再次重温此文以纪念王老。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生们在课堂上偷偷传阅的画书,还是一本本破破烂烂的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
小人书的题材,多是古代名著或者革命故事,儿童题材的少之有少。不过学生们还是喜欢得紧。
学校附近甚至还有专门摆连环画摊的的小贩,只要交一毛钱,便可以坐在小板凳上看一本连环画。
那时一个人的人缘,大概和他有多少小人书成正比。在学生们的社交圈里,小人书是最硬的通货。
这样的文化生活,都随着日本漫画的出现,被彻底改写。
80年代初引进的《铁臂阿童木》,还是以小人书形式出版的
198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机器猫》,保留作品原本形式,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引进的第一部漫画
春风继续吹满地的90年代初,仿佛在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日本漫画渡海而来。
出自海南摄影美术、春秋、宁夏人民、敦煌文艺等等出版社的小册子,迅速抢占课外阅读市场。
春秋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的龙珠,译名《小猴王》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的圣斗士星矢,译名《女神圣斗士》
在来势汹汹的日本漫画面前,陪伴无数人成长的小人书溃不成军。
毕竟,在日本漫画多变的风格、有趣的情节、成熟的市场体系面前,小人书们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而言。
何况第一批登陆中国的日本漫画,都是《机器猫》《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城市猎人》《福星小子》《足球小将》这些即使在日本也是大浪淘沙后筛选出的精品。
从此,无数个中国孩子童年,都开始打上了日漫的印记。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当我和小伙伴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超级赛亚人或者天马流星拳的时候,偶尔也会感叹:
为什么中国人就画不出这么精彩的漫画?
这样的疑问,并非只有我才有。
或许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在不如他人的领域里,总会有人站出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落后到领先。这样的故事,几十年来我们已经看得太多了。
很难说《画书大王》的诞生,没有这方面的动力。
1.《画书大王》走红
1993年8月,北京中关村图书市场,一本杂志在书商之间迅速蹿红。
这是一本模仿日本集英社《少年JUMP》制作,也是中国内地历史上第一份全部采用日式分镜表现手法的新型漫画杂志,名字叫《画书大王》,简称画王。
《画书大王》第一期
杂志一出,便造成了轰动效应。
创办人王庸声先生直到二十年后,还对当时的景象记忆犹新:
“《画书大王》创刊号首印2万册,很快销售一空,紧急加印,再加印。以后各期都是在不断加印中上升的。各地读者来信也随之雪片般飞来。”
短短几个月时间,画王的销量就达到了20万本,此后依然节节高升。
上海读者叶永青说:“我看过许多连环画书都是日本的。我常想,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漫画书?我真羡慕日本发达的漫画事业……昨天看到《画书大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刊,有关心漫画事业的人,漫画不再是‘小儿科’,不再是毫无意义了。”
当时中国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是暴利行业之一。
不管是图书还是杂志,能达到每月1万本以上就可以保本,5万本以上就算是畅销,20万以上销量就能进图书福布斯排行榜了。
而漫画书虽然很流行,但还只是局限在日漫。
就连相对成熟的港漫,风头都要弱很多。比如黄玉郎的《天子传奇》,因为其全彩工艺和昂贵的定价,算不上多么畅销。
那么这本出自内地的《画书大王》,为何异军突起甚至红得发紫炙手可热呢?
这还得从杂志的创办者王庸声说起。
2.退休大爷的漫画创业
《画书大王》的主编叫王庸声。
杂志问世的1993年,他已经62岁了,实际身份是一名退休大爷。
当时退休大爷的标准生活是早上去公园溜达一圈,上午下下棋,下午迷瞪一觉,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兴致好的晚上再搓几局麻将。
那么这位退休大爷为何突发奇想,做起漫画杂志来了?
常言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往往和他的交际圈子有关。
而王庸声交友广泛,尤其是和日本图书界的关系特别密切。
退休前,王庸声是中国集邮总公司宣传展览处的处长,一个总要职责是主持《集邮》杂志。
一本杂志要想在市场立足,就必须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状态。
1979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之间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交流开始频繁。当时日本的集邮活动非常火热,王庸声便在1980年前往考察取经。
回国后,他借鉴日本邮趣协会举办的活动开展年度评选。当选的猴票成为当时最火的邮票而价格飙升,中国的集邮热度也借助活动达到一个历史高峰。
他本人并不集邮也从来不买邮票,却把《集邮》杂志办的有声有色。
这本在1980年1月复刊从零开始做起的杂志,最初月销量1万册都不到,但到了1983年时已经涨到了32万册。
比李东宝所在的《人间指南》那是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编辑部的故事》中,就曾闪现过《集邮》的身影
这些经历让王庸升感到一个行业的兴衰,关键在于热爱这个行业的人。而外人最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助力,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而为爱好者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的办刊思路,也被王庸声沿用到了《画书大王》上。
至于做《画书大王》的念头,则源自1992年的一个事件。
那一年,已经成功上市6年的香港漫画公司“玉皇朝”,从日本引进授权推出漫画,引起香港图书业震动。
港版“猫眼三姐妹”
虽然已经退休,但王庸声睁眼看世界的习惯并没有搁下。
在回忆录里,他提到自己第一次看到漫画的感受:
我托香港老朋友三联书店总经理萧滋和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日本老朋友阿部达也帮助找来许多港台、日、美漫画及相关资料,眼界大开,原来在我国大陆之外,漫画已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另一重天地!
这样的冲击,让他陷入思索:
为什么香港这家做漫画的公司能做到上市?
为什么日本漫画能够冲击全球?
为什么中国连环画却面临绝境?
一系列为什么,引发了王庸声的头脑风暴。
内地70年代的连环画,充其量只能叫插画或者绘本。内容基本都改编自小说、名著,很少有原创。
连环画《燕子李三》
至于表现形式,就是一张插画配上几行缩水的文字,和港漫、日漫比起来简直就像鸟枪比大炮。
如果内地想在漫画上有所前进,必须学习港漫和日漫,做新型的原创漫画。
可是王庸声不懂漫画只懂杂志,该怎么办?
那就搞漫画杂志!
那么已经过了60岁的王庸声,是如何学习办漫画杂志的呢?
他先做的,是把爱好者先团聚在一起。
1992年,中国漫画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漫画研究者、创编者、绘画者、出版者、教育者和有关漫画团体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而会长,正是王庸声。
办杂志还需要出版社的帮助。尽管此时的王庸声已经没有出版集团事业单位的黄袍加身,但依然能够凭借他多年积累的人缘广撒英雄帖。
大概半年的时间,宁夏人民出版社抛来橄榄枝,从千里之外派人来京和他协商办刊细则,双方一拍即合。
1993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向新闻出版署申办《画书大王》,5月获得批准。
王庸声为《画书大王》第1期撰写的卷首语
万事俱备后,王庸声用了3个月时间筹备第一期内容。
1993年8月,《画书大王》创刊号正式上市。
王庸声给杂志定了一个主基调,参考清末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学习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以世界通行的新型漫画为借鉴,致力发展本国漫画。
做原创漫画,招募和培养原创漫画作者成为《画书大王》的立刊之本。
这本杂志,也就此成为第一个能够让中国原创漫画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3.日漫开路
尽管画王在创刊初始就致力于扶植国漫,但是国漫此前处于空白,没有任何成熟作品。
为了“凑数”,王庸声甚至亲自操刀担任剧本,和连环画作者谭晓春赶出《蟠桃会》。
最初几期画王,虽然中国原创漫画和日本漫画所占篇幅大致相同,虽然每一个读者都在为中国漫画家们打气加油——
然而即使是小学生们也看得出来,不论是美术水平还是剧情精彩程度,那些国漫都与同期连载的日漫有着天大的差距。
第1期目录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当时的中国漫画家们,都是刚刚从连环画转型过来的,正在进行全新的尝试,有些漫画家连网点纸都没见过。
而与他们同台竞技的,却是鸟山明、车田正美、高桥留美子、北条司这样的成名高手。
所以在初期,承担为画王打开市场、积攒人气重任的,还是那些日漫。
而在日漫作品的选择上,王庸声和他办《集邮》时一样独具慧眼。
《足球小将》《龙珠》《阿童木》等经典日漫都曾在封面上亮相
除《龙珠》《足球小将》《城市猎人》等高人气漫画之外,还有许多此前并不被国人所知的经典作品,也出现在画王中——
比如第1期郑问的《秦始皇》,曾被日本漫画家协会授予大奖。在香港漫画公司玉皇朝中,他的漫画作为教材人手一本。
第5期刊登了“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作品《驹鸟和少年》,这是《怪医黑杰克》的一个短篇,而《怪医黑杰克》被誉为日本70年代漫画三杰作。
第7期刊登了高桥留美子《人鱼传说》。高桥留美子是日本少有的杰出女漫画家,是剧画大师小池一夫主办的“剧画村塾”第1期毕业生。
荣获美国漫画界奥斯卡“埃斯纳大奖”的《小恐龙阿冈》
第11期刊登了田中政志的《小恐龙阿冈》,这部漫画画风写实,而且通篇没有台词和文字,完全使用角色表情来替代语言,获得过有“美国漫画界奥斯卡”之称的埃斯纳漫画大奖。
第22期刊登了石森章太郎的《蒙面超人》,石森章太郎是50年代日本常盘庄时代的早期杰出漫画家,他的很多漫画都被改编成特摄剧、影响深远。
当然,画王刊登的一些人气漫画家的作品也存在争议,比如车田正美的《静斗士翔》。
这部作品在剧情和角色上,很大部分上都与他的上一部作品《圣斗士星矢》有重复之处,之后更是直接断更。
但瑕不掩瑜,画王连载过的绝大部分日本漫画都堪称佳作。
王庸声选入这些优秀漫画作品,一方面是给读者阅读欣赏,另一方面是想让喜欢画漫画的人看到各个年代、更多样的优秀作品。
为了让中国漫画作者得到更有系统性的知识,画王一直在连载鸟山明的教学漫画《漫画研究所》,这种反商业的选择,可谓用心良苦。
那么,中国漫画何日才能成熟?当时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过,读者们并没有等待太久。
几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给出了让他们感到惊喜的回应。
4.国漫闪光
王庸声扶持国产漫画的想法在当时很可贵。
更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那个漫画还是全新事物,并不被主流认同的年代,中国最初的漫画作者,很难得到家人和身边人的认同和支持。
但《画书大王》这个平台的出现,得以让他们发光发热。
王庸声在北京设立工作室,并在全国寻找热爱漫画的年轻创作者,为他们提供食宿解决后勤,让他们没有顾虑地投身原创漫画。
19岁的陈翔、郑旭升,18岁的颜开,在1994年齐聚工作室,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位职业漫画家。
他们每一个人与画王的相遇,都堪称一段佳话。
1993年,只有17岁,在深圳读大学的颜开
比如从中学时代就爱上漫画的颜开,因为每天埋头画画,一度被同学们视为“疯子”。
在深圳读大学时,读国际贸易专业的他租了一个房子,每天在里边看漫画、画漫画,开心的时候会突然哈哈大笑,一度把邻居吓够呛,觉得他是个怪人。
直到他来到画王工作室后,才终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陈翔与郑旭升,从此不被身边人看成是疯子或是怪人。
后来,他们被读者誉为“中国新漫画三剑客”。
1994年1月20日,在第10期的《画书大王》上,来自四川自贡,当时才19岁陈翔携《小山日记》闪亮登场,给了读者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很多人最初看到《小山日记》,便眼前一亮,这是一部放在诸多日本漫画里毫无违和感的作品。
虽然带有模仿鸟山明的痕迹,但也有自己的创新,人物造型夸张又不失可爱,故事幽默风趣,想象力天马行空。
更重要的是,《小山日记》已经看不到连环画风格的影子,在当时的原创漫画作品里可谓鹤立鸡群。
所以才连载几期,《小山日记》便已成为画王的头牌作品。
很多读者都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表示:“没想到我国的作者也能创作出这么好的漫画!”
同样是在第10期,《画书大王》做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举办“94画王杯超短篇有奖征稿活动”。
激发无数人创作热情的“画王超短篇大赛”
所谓超短篇,是指只有四页纸的漫画作品。由于页数很少,对作画者的要求不高,即使没画过漫画的人也可以一试身手。
征稿启事一出,国内漫画爱好者们的热情便被完全激发出来了,雪片般的来稿从全国各地飞往《画书大王》的编辑部。
第15期《画书大王》上,首批来稿与读者见面,随后又陆陆续续刊登了大约五十篇短篇漫画作品。
而国漫的大逆转,出现在画王的第17期。
那一期,年仅18岁的颜开甫一登场,便得到了头版的待遇。
和他一起登场的,还有一个令无数读者至今怀念不已的名字:雪椰。
我至今记得初遇《雪椰》的情景。
一次课间休息时,某同学一脸兴奋地跑来说:“你看最新一期‘画王’没?有个叫颜开的,画得太好了!”
第17期刊登的国漫人气作品《雪椰》
如果说《小山日记》给了当年国内的读者们一个惊喜,那么颜开创作的《雪椰》则可以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读者们争相传看,一时洛阳纸贵。
《雪椰》引发轰动的原因,大概在于无论是画功还是情节,都达到了当时中国原创漫画的极致。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雪椰》的画风和情节也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
《雪椰》具备了两个潜在走红的要素:一是从未来到现在的“穿越要素”,另一个是引起读者共鸣的“现实生活片段”。这两点弥补了颜开当时并不成熟的画风。
很多年后,《雪椰》仍让无数读者牵肠挂肚,女主角雪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雪椰大概是中国漫画史上第一个“女神”形象,她的美丽、善良,以及经常面带羞涩的呆萌表情,都让人怦然心动。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一个过于完美的女主角形象,略显单薄,有花瓶之嫌。
可是在当时,这部漫画的受众都是一些十来岁半大小孩,初见的惊艳和懵懂的情愫交织,让雪椰很容易就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存在。
随着《雪椰》的登场,《画书大王》也进入全盛时代。
那一期画王,还刊登了9篇入选“画王超短篇征稿”的优秀作品。
画王17期刊登的超短篇,大部分投稿都来自中学生读者
这9篇漫画,作者都是还在上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这真正实现了王庸声主编在学生中打开新局面的战略构想——
在中国少年们最想画漫画的萌芽时期,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继而鼓励更多的少年朋友投身漫画。
一时间,新老漫画家们以画王为舞台同场竞技,中外漫画连载齐头并进,风格各异的作品纷至沓来。
还在上高二的胡倩荣发表了《新年的礼物》
胡倩荣的《辛蒂蕾拉》
姚非拉的处女作《快乐平安夜》,发表于16期
姚非拉,胡蓉,聂峻,自由鸟,赵佳,阿恒,林敏,柴美华,胡倩蓉……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从这里起步,逐渐成为中国原创漫画的中坚力量。
虽然这些短篇作品虽然大多都很稚嫩,模仿的痕迹还很明显,但一篇篇风格各异的心血之作,却显示着中国漫画喷薄欲出的旺盛生命力。
而长篇作品,除了《雪椰》和《小山日记》稳定连载以外,还有阿恒的《少林正宗》、郑旭升的《我们的鸦片战争》、曾途的《新热血战纪》、长虹的《剑气长江》……可谓是亮点纷呈,各擅胜场。
《雪椰》在第19期登上封面,另外3部国漫的名字也占据显眼位置
传播世界优秀漫画,扶持国产原创漫画,培养新人作者——在这三方面发力的画王,可以说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中国漫画的美好未来,在那一刻仿佛触手可及。
5.停刊风波
记忆中,1994年的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每一天都在翻阅旧的《画书大王》和期待新一期的《画书大王》中度过。
那一年,与画王相伴的日子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然而1994年9月份开学后,我算着时间去熟悉的报刊亭。
却没有看见第25期《画书大王》。
一周、两周、一个月,我着了魔似地天天往报刊亭跑,却始终没有看到“画王”那熟悉的身影。
直到,报刊亭的老板告诉我:画王停刊了。
和当时很多得知这个消息的读者一样,我站在夏末炽热的阳光里,震惊之后,便是长久的怅然若失。
怎么会?不是刚刚才推出了创刊一周年纪念号吗?不是才刚刚推了很多新的连载吗?一个刚刚创刊一年,还处于上升期,拥有美好未来的杂志,怎么会没有任何预兆地停刊呢?
而它最后一期的销量,已经高达60万。
考虑到当时一本杂志经常在多人之间传阅,《画书大王》的实际读者至少达到了百万级别。
停刊的原因,众说纷纭。
总结归纳有“领导说”,也就是被某领导紧急叫停;有“利益说”,指出画王庞大的收益侵犯了某些利益集团;还有“侵权说”,指非法刊登日本漫画作者作品引起版权纠纷。
二十年后,我终于从王庸声先生的回忆中知道了《画书大王》停刊的原因:
“事情发生在一次关于少儿期刊的会议上。其间一位参会的领导人突然拿出一本杂志,愤愤地指着一副彩色插图说,这样的画能给孩子看吗!并指示马上把杂志停掉。
那幅画是《画书大王》初期的一页插图,出自日本著名漫画家北条司的《侠探寒羽良》。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读过这个故事,知道主人公寒羽良是什么人,知道画面中的人在做什么,大概不会有人会把它与‘涉黄’联到一起......”
画王第5期封二彩页成为当年惹起祸端的导火索
在这里不得不说,即使领导不因为《侠探寒羽良》叫停画王,杂志中后期刊登的一些内容也很容易“惹火上身”。
比如第14期画王刊登了日本漫画家叶精作的《拍卖场》。
当时的日本漫画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少年漫画杂志不能刊登血腥暴力色情的内容,而叶精作的漫画作品明显属于青年漫画的范畴。
画王14期刊登了日本青年漫画家叶精作的彩页
叶精作的彩绘上,有一位角色来自《实验人形奥斯卡》,这部漫画1977年开始在小学馆的漫画杂志《GORO》上连载,是一部专门给成年男子看的男性漫画杂志。因为露骨的刺激描写,在当时的日本漫画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被画王选入的《拍卖场》虽然不如《实验人形奥斯卡》那样露骨,但是也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出现。
当时画王的读者还是中学生占多数,选入限制级的青年漫画是颇为不妥的。
所以平心而论,画王的极少数漫画确实不适宜未成年读者。
如果当时对漫画选题能够再慎重一些,对漫画作品分级和版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画王的结局可能会不同吧。
但想一想,很多犯了严重错误的人,都能靠“罚酒三杯”的方式逃过惩罚,或是得到处分后又在别处“东山再起”。
而为中国漫画事业带来极大希望的《画书大王》,却连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哪怕一次都没有。
正如王庸声说的那样,“遗憾的是,没有调查,没有申述,没有通过必要的行政程序,甚至连那幅画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一言定性,不审而斩。”
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我依然想替无法重来的画王质问一句:
这种不顾及许多漫画人灌注的心血,不考虑十万读者的真诚支持,就直接永久封禁一部杂志的一刀切式决定,公平吗?
6.开始就是结束
《画书大王》最后一期,日本漫画学院院长木村忠夫发来寄语,还提到希望将中国的漫画引入日本。
木村忠夫的寄语
然而画王停刊后,这个看似很快就能实现的设想,也随之落空。
多年以后,王庸声依然为之惋惜:
“《画书大王》停刊失去的并不在于一份杂志,而是中国漫画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时在《画书大王》上崭露头角的漫画家和作品,很多都销声匿迹,从此再无踪影。
命运多舛的“双子星”《雪椰》和《小山日记》虽然没有消失,却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
两个作品先后辗转多家杂志,还曾推出过单行本,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小山日记》与《雪椰》的单行本
今年10月3日,颜开还在微博上回忆,自己转投《科普画王》后,被拖欠了大半年稿费,只能断更。
而曾经创造中国漫画历史的陈翔,微博粉丝不到4000人。
2017年,他还在微博里搜索自己的名字,结果发现是歌星陈翔。
失落之际,他又看到有人问:画小山日记那个陈翔还在画漫画吗?
结果他刚刚心头一暖,就看到一个回答:早就不画了,干装修公司去了。
而实际上陈翔从来没有干过装修公司,他一直在画着漫画。
陈翔后来的作品《神精榜》
这样的遭遇,也反映了画王停刊之后,国内原创漫画作者失去了当时最成熟的平台,继而陷入窘境。
时至今日,依然很难说清《画书大王》在中国漫画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只知道,由于这本杂志的推动,在1994年前后,确实如颜开所说,存在着一个中国漫画的黄金时代。
那个时候,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有一种单纯而执着的热情,对中国漫画的发展抱着坚定的信心,大家都相信中国漫画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总有一天会赶上甚至超过日本。
然而,《画书大王》在行政命令面前轰然倒下,第一代中国漫画家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整整一代中国孩子失去了接触国产漫画的机会。
颜开曾在《我和〈画王〉的故事》里不无激愤地说:
“我们失去了,发展得很好的一个最初最强的平台;我们遗失了,最初发掘积累的一大批人才;我们错过了,能黄金发展的两年;我们放弃了,已进入快车道的正向原创漫画转型的快车。中国新漫画的发展,刚刚萌芽,并且踏准市场的穴位,迅速进入快车道后,被横刀腰斩。我们就这样,失却了中国新漫画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代人的梦想,如昙花凋零。”
在此之后,无论国家出台了多少份振兴民族动漫产业的规划,国产漫画界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年那种百舸争流、朝气蓬勃的气象。
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猜想,留在了所有过来人的心里:
如果《画书大王》能活得更久一点,如果当时中国的漫画生存环境更好一点,如果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来得更早一点…...
那么今天,我们的国产漫画,会不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
可惜,历史是无法改写的。
二十六年前的事实是——
中国大陆第一本漫画杂志,仅仅生存了12个月,出了24期,就宣告夭折。
中国漫画刚刚燃起的星星之火也随之熄灭。
在1994年,画王的“新漫画三剑客”承载着创造中国漫画未来的希望。对于所有喜欢中国漫画人来说,那一年一度十分阳光灿烂。
恐怕谁都猜不到,这个故事的最终走向,竟然是“开始就是结束”。
“报摊叫卖画王,摇滚的灵魂和横行的闪客们从两颊呼啸而过”,是颜开对于94年的记忆
1994年,17岁的颜开在画王工作室绘制作品
1994年,摇滚圈也有三个年轻人笑得很灿烂
相似的命运轨迹,也同样发生在想要创造中国摇滚未来的“魔岩三杰”身上。
巧的是,“新漫画三剑客”与“魔岩三杰”,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都是1994年5月——
那个月,颜开的《雪椰》开始连载;魔岩唱片为窦唯、张楚、何勇发布了新专辑。
我相信这不是一种巧合。
这说明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中国的年轻人们已经具备创造出漫画、摇滚等等新文化的能力。
只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却没有准备好。
而人,终究敌不过时代。
7.不要忘记
“现在老子有钱买你们的漫画了,你们却都不画了。”
很多年之后,当我在网上搜索《雪椰》的资源时,无意中看到这句评论,一时间心头涌起无限的感慨,仿佛自己一直想说却总是不知该如何表达的话被人一语道破。
画王停刊21年后,2015年中秋节,39岁的颜开看望已经84岁的王庸声时,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照片里,两个人笑的都很开心。
这一幕让画王的读者感慨唏嘘。他们,也从当年攒零花钱买杂志的少年,成了要赚奶粉钱的孩子他爸。
在这风云激荡,变化巨大的二十多年里,画王当年的盛景对于后来人来说,只能是一段听说过没见过的短暂插曲。
但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美好与遗憾,总是会从记忆深处升腾而起。
此时此刻,当年那个守在报刊亭外等待最新一期画王的孩子,也过了而立之年。
漫画,也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我依然视若珍宝地收藏着整套24本《画书大王》,那是我少年时代的印记,也是中国漫画曾经有过的黄金年代的最好见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曾许你一路梦想,满天星光。到头来却故人不见,纸灰飞扬。
但请不要忘记——
中国漫画曾经有过希望,有过那样一段被错过了的好时光。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