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数码 >

全球时讯:名人励志的故事500字_励志的故事500字

2023-03-18 04:48:04 来源:互联网

1、去看《意林》励志版。

2、那上面多!!天理是规律,规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

3、凭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规律办事,但如何做到把规律与良知融为一体? 一、新管理国学方法论一:格物即“正”物, 在“一念之间“,格私欲,顺良知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做“天使之事“还是做”魔鬼之事“,就在一念之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耶稣基督说,如果谁没有动过恶的念头,谁就可以有资格去向恶人扔石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人就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完美无缺的神,只要是人,就有缺点与私欲。

6、 那如何才能不被私欲控制呢?“王阳明”提出的方法论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 讲个小故事吧,有师徒两个和尚过河,碰到一美女在河边求助,老和尚背美女过河之后,两人走出十里外,小和尚忍不住问道,师傅不是讲色戒吗?你怎么能够背美女过河。

8、 背人者回答:我看到的是有人求助,我帮助了求助的人。

9、美女我背过河就放下了,你心里背着的美女却没有放下呀。

10、 按佛家的说法,“人心”本是明镜一般无尘,无善无恶,“人欲”却是有善有恶的。

11、意念一动,便有善恶出来了。

12、老和尚面对美女,想到的是善,小和尚面对美女,想到的却是恶。

13、这就是所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

14、 为什么老和尚能够面对美女想到的是善?而小和尚想到的是恶?答案在于内心的良知。

15、老和尚不是神,也会有人欲,但老和尚与小和尚不同之处,在于老和尚“知善恶”,在“欲念一动”时,用良知“格”掉欲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在心中,欲念自然放下。

16、 反过来,小和尚看到美女,私欲便占据了内心,即使不做什么,但在善恶之间,良知已经输给了私欲。

17、天理不在心中,恶便进来了。

18、 二、新管理国学方法论二:格物三步 世间万物背后都有“天理”,面对无数的诱惑,如何获得天理之力?从而拒绝放纵?答案是“为善去恶”—格物。

19、 格物的步骤是: 第一是静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碰到任何事的时候,不要着急行动,“人是不能够胜天的”,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应当相信良知的力量,是“you raise me up”,所以,静心,去感受这件事背后的天理是什么?良知的力量就会自然显现。

22、(”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s m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ing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第二是格物。

23、把自己的意念分一下类,看看有多少是源于自己的私欲,为了一己之欲,违背良知?哪些是出于天理良知,在规则上符合市场经济之理,在人际上做到利人利己,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 第三是专注。

25、当良知已经驻扎在内心之中的时候,就要锁定目标,专注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

26、所谓古今立大志者,均有坚忍不拔之志。

27、 三、新管理国学方法论三:修身读经,正心诚意,天理良知,人人平等 阳明管理哲学最伟大的出发点,在于高举“天理”的大旗,把宇宙之规律与人心良知等同。

28、而一旦天理等同良知,人人皆有良知,就必承认人在天理与良知面前的“平等”!就必做到人在天理良知前的“谦卑”。

29、 承认人的平等,做到人对天理良知的谦卑,这在管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因为“平等”与“谦卑”,让管理获得了人性化的起点:尊重人,尊重天理是管理的起点,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处罚,而是激发人的良知。

30、在良知面前,老板与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大家都是平等的。

31、只有良知才能判定管理行为的对与错,权力与特权并不是判断对错的标准。

32、 由此,人也就获得了自己清晰的定位:以自己在天理良知前的谦卑,获得对自我行为的内省,从而从灵魂深处建立起“忏悔”意识。

33、我们大家都知道,管理中,最可怕的行为就是狂妄,在中国今天的企业界,有多少企业家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把自己当成了完全正确的“偶像”? “天令其亡,必令其狂”,在天理良知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呀!而建立一个符合天理良知的规则,尊重规则,改良规则,敬畏规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管理之理。

34、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国外耶稣基督等无数先知圣人,甚至像亚当斯密、德鲁克等无数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是最接近天理的人。

35、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做“天使之事“还是做”魔鬼之事“,就在一念之间。

36、“格物”的背后,是灵魂的牧养,而牧养的最好办法,就是读先圣们的著作,在他们著作的深处,是对天理的揭示。

37、而没有对先哲们每天一点一滴的接近,那么灵魂不归于良知,就必归于魔鬼。

38、 圣经中基督曾经说过:“莫想我来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而是要成全。

39、”是呀,先哲们揭示天理,不是为了废掉我们既有的一切,乃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成长,只是我们对寂静的夜空,要心怀敬畏之心。

40、摘自《励志故事》,转载请注明。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